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

资讯房产 2018-06-22 14:10:0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业主单位:承德市文物局 勘察设计单位: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德市文物局规划设计室 施工单位: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监理单位:河北中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018年4月18日,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颁奖典礼暨国际古迹遗址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建筑大学举办,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设计和施

业主单位:承德市文物局

勘察设计单位: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德市文物局规划设计室

施工单位: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监理单位:河北中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2018年4月18日,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颁奖典礼暨国际古迹遗址日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建筑大学举办,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荣获“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称号。

专家点评称,素有小布达拉之称的普陀宗乘之庙是康乾盛世、民族团结的象征。它的修复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意义深远。这是一项规模大、难度高的古建综合修缮工程,工程将排险加固保护与展示利用密切结合,工程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专家、施工技术人员为引领的指导思想,在整个工程实施中,处处体现着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做表面文章,治标不忘治本,确保了工程的高质量,始终贯彻了文物保护最小干预的原则,取得了鎏金屋顶瓦面冷焊、铆补、锡堆焊防渗技术多项创新成果。

该项目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发挥文物保护项目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保障了施工过程参与各方同心协力,相向而行,使工程管理规范,确保了修缮项目程序完备、资料完整,堪称文物保护工程经典之作。

一、项目概况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仿西藏布达拉宫修建,占地22万平方米,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较大的庙宇,是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排名前列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普陀宗乘之庙修缮后全景

2010年7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承德文物局规划设计室承担了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设计任务。2011年4月,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2012年10月,深化设计方案通过省文物局核准。工程于2013年6月开工,施工单位为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监理单位为河北中原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1月通过验收。

普陀宗乘之庙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清同治元年(1862年)随着清政府对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修缮费用的终止,日益衰落,建筑修缮停止;清末民国时期人为破坏严重,大红台群楼、御座楼、千佛阁及众多白台相继坍塌;1975年至2005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相继实施了三个十年整修规划,重点为古建筑修缮、建筑复原、环境整治、消防安防设施及建筑屋面、装修、油饰彩画定期保养维护。普陀宗乘之庙主要复建了万法归一殿周围群楼、御座楼和周围群楼、千佛阁及部分白台,大部分文物建筑近30年未进行过修缮加固,建筑安全隐患突出。

现存普陀宗乘之庙整体格局保存完整,石桥、石狮、门楼、幢杆、碑阁、石象、五塔门、琉璃牌楼、东西中罡子殿、大红台建筑组群及白台殿、白台楼、五塔白台、独塔白台、三塔水门等主体建筑都保存了原有的建筑结构。部分白台建筑木构件缺失,仅存基址,或原址复建。寺庙环境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历史环境要素。

白台建筑遗址地面凹凸不平、排水不畅,台基条石移位、缺失较严重,部分台基与外地面等高,台基上长树及灌木,其根系生长加剧对建筑遗址的破坏。

白台普遍存在院落排水不畅,顶部渗水严重,墙体开裂、外鼓,墙面抹灰空鼓剥落,外地平抬高,散水缺失等病害。白台殿建筑普遍存在瓦面开裂、松动,屋面长草、檐口下沉渗水、连檐瓦口椽望糟朽,部分瓦件缺失,梁架脱榫、劈裂,装修缺失,台基地面局部下沉、外闪等病害。大红台存在顶部局部排水不畅,渗水严重,墙体外鼓、移位,墙面抹灰脱落等病害。红台、白台顶部建筑均不同程度存在屋面瓦垄脱节开裂、檐口下沉渗水,连檐瓦口椽望糟朽、建筑木构件彩画脱落、油饰褪色、天花板遗失、装修变形开裂、斗栱变形、栱件缺失,台基外闪,地面碎裂,砖石风化、酥碱,墙体抹灰脱落、散水遗失等现象。

二、编制勘察设计方案

1.勘察研究情况

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是在清王朝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团结的历史背景下,动用国库巨资修建,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内涵。在勘察设计时充分考虑保留所有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对文物的原做法、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时期遗留的不同的工艺做法及历史信息,都在排除文物建筑险情的基础上做了保留。

2.保护设计理念

普陀宗乘之庙是集汉、藏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范,在建筑布局、材料、尺度、色彩等方面糅合了汉、藏建筑的精华,将藏式的建筑形象与汉式建筑手法相融合,设计时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较大限度保留建筑历史信息,尽量利用原有材料、构件,修整措施及使用新材料、新构件,完全为保护和加固补强原结构,弥补原建筑结构不足,考虑凡是新添加部分,原则上都具有可逆性,不影响历史遗构的二次加固;建筑修缮以现状修整为主,对部分建筑进行重点修复,在依据充分的前提下复原部分构件,排除普陀宗乘之庙文物建筑现存隐患,保证文物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合理运用科学保护措施和展示手段,对现存建筑基址进行保护、标识,保存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3.工程修缮原则

(1)设计服务、研究贯穿施工全过程,实时完善修缮设计方案。

(2)尊重各时期历史修缮信息,不损坏建筑保存安全及历史风貌的措施均予以保留,不追求统一修缮效果。

(3)充分考虑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尽可能完整表现普陀宗乘之庙历史格局风貌。

(4)金顶屋面、大白台护坡金刚墙、建筑基址、墙面抹灰等重要部位修缮严格执行修复实验研究、修缮效果评估、技术措施完善、修缮工程实施四个步骤。

(5)小心求证、最小干预原则。

三、工程范围和主要技术措施

1.工程范围和内容

工程范围是对整个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本体进行保护修缮,共涉及单体建筑55座,其中包括藏式红台建筑1座,藏式白台建筑32座,汉式木结构建筑20座,建筑基址6座,鎏金铜瓦顶建筑3座,围墙2268米。

2.主要技术措施

(1)藏式白台建筑

藏式白台建筑是普陀宗乘之庙内数量最多的一类建筑,其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建筑大红台的雄浑壮美。

▲ 东护坡金刚墙实施前

▲ 东护坡金刚墙实施后

白台建筑在历代使用中,变更了地面的铺墁形式,在勘察设计中暂按现存地面形式进行维修。在施工过程中,揭除各白台后叠加地面,对原地面形式进行深入勘察,发现白台建筑原地面为265×135×50条砖十字错缝铺墁,经协商后确定,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原则,在对各白台地面进行维修时,应采用原规格青砖进行。

由于在勘察阶段,白台建筑散水被淤土掩埋,所以在设计方案中,对各白台散水的维修措施按外八庙多数建筑散水的做法制定为“补做冰裂纹散水”。经施工前清淤勘查发现,多数白台建筑的外部以及围墙两侧仍保留部分原散水,却并非冰裂纹形式,而是卵石铺墁,外以青砖顺栽砖牙。经协商后确定,保留现存散水中较好的部分,对缺失和散乱变形的按原做法补墁和重墁。

▲ 补做缺失散水

白台建筑的台帮和围墙下碱采用毛石砌筑,用油灰勾凸缝,后期维修时一般将凸缝勾成泥鳅背状。在此次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西罡殿的一段早期墙面,采用的是荞麦棱形凸缝,做工细致考究。经咨询专家和当地工匠后研究确定,该样式勾缝的制作方法是带有承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做法。在此次涉及毛石墙面的维修时,保持了这种勾缝工艺方法,对传统工艺进行了保护和传承。

实心白台顶面渗水后,冻融作用导致屋顶墁砖碎裂,进而滋长杂草、灌木乃至树木,加速渗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心白台的屋顶砖地面下部增设了防水层,并对墁地砖采取勾油灰缝、钻生等处理。 

针对白台上部墙体鼓胀外闪,设计方案采取的是局部拆砌的措施。在工程实施中首先对五塔门和御座楼下白台的局部墙体按照此措施进行试验性维修,局部拆除后,发现白台墙体虽普遍存在外闪情况,但结构基本安全稳定。经协商后确定,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仅对台体做灌浆加固处理。在后续维修的诸多白台之中,仅对确实存在严重危险的后院西3号白台和大白台的少数部位采取了局部拆砌的方法。

在普陀宗乘之庙内,体量较大的白台是承载大红台的大白台,其下半部是高达16米的金刚墙,由厚50~60厘米的红砂岩条石分数层叠砌而成。东侧金刚墙的上部两层已严重内倾,存在倒泛水的情况,导致白台内侧地基湿陷,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需要进行拆安归位。遵守原材料的文物保护原则,并且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除东侧金刚墙的上部两层外,在更换酥碎的条石时,并没有大范围拆卸金刚墙,而是参照剔补砖墙的做法,在进行妥善支顶和保护之后,对巨大的条石采取了抽换,使对金刚墙的扰动降到了最小。

对于红白台墙面大面积空鼓、剥落的问题,经过反复观察实验,发现是由于红白台顶部排水不畅,常年渗漏,导致内部夯土芯的含水率近于饱和,受地势北高南低的影响,红白台南墙面积水尤为严重;在冬季,红白台内部温度高于外部,水分向台体外部迁移,并结晶于抹灰层,致使内部施加应力,造成了其外部表面酥碱和空鼓。

▲ 遗址实施前

▲遗址实施后

选择了病害特征明显的区段先进行排湿效果比对试验,针对实验结果,发现青砖暴露的墙体排湿的速度,显著快于抹灰后的排湿速度。对体量较大的红白台,符合修缮保护规律的做法是:先完成顶面防水,阻断雨雪水下渗,再铲除表面抹灰层,通过排湿较快地降低内部夯土芯的含水率,然后进行传统抹灰。在对潮湿墙体反复观察过程中,找到了墙体上原有的排气孔。

通过这一现象,反映出在文物本体无损勘察阶段,一些隐蔽的工程做法是无法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对一些传统工艺的再认识必须结合施工过程才能进一步发掘和掌握。这一做法为今后同类型建筑的维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木结构建筑

针对传统木结构建筑屋面漏雨、苫背风化失效、椽望和木构架局部糟朽等情况,本工程按照传统的维修方法进行了修缮。同时,为了较大程度地保留历史信息和保护文物的价值,着重注意了以下方面:

对梁架、椽望、苫背的维修时,在满足使用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旧有构件。如椽头朽烂的,如果椽身尚好,则不更换整根椽子,而是仅对椽头采取剔补的方法。对保存较好的苫背进行保留,在新旧苫背的交接处做出阶梯状的槎口,以加强连接的效果。    

在对琉璃瓦顶建筑维修过程中发现,屋面的瓦件虽然脱釉严重,但大部分瓦件的胎体仍然保存较好,经过试验和研究发现,脱釉的瓦件仍可满足防水的需要,因此予以保留。

在对布瓦顶建筑的维修时,对需补换的瓦件没有简单地直接采购新瓦,而是通过多方渠道,从当地收购了大量旧瓦件,经过仔细甄选后使用。利用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旧瓦件,一方面可以保证屋面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屋面观感协调一致,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筑基址

普陀宗乘之庙内保存有多座建筑基址,在建筑坍塌后一直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多呈半掩埋状态,之前对其具体形制做法和保存状况都不甚清楚。此次维修采取清理、勘察与设计同步进行的方法,对被掩埋的各建筑基址、院内原始地面及建筑四周原始散水逐层进行细致清理,清理过程分层次、分区域、分先后顺序,对发现的建筑构件进行辨识甄别,对清理出的遗迹注意妥善防护。每一座建筑基址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在每一座基址的清理过程中,设计人员都始终全程现场参与,随时对原建筑形制及地面和散水的原始做法,进行勘察、记录、测绘和影像资料的收集,摸清建筑基址的形制特点和保存状况,为工程实施提供依据。

首先,清除建筑基址上部及四周淤积的树木、杂草和杂土,清理出基址残存部分;然后,对散落的砖石构件整理归位,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度恢复;重墁缺失的卵石散水,归位错动的踏跺、阶条石和柱顶石,补配缺失的石构件,重墁建筑地面和院落地面,并找出泛水。对残存墙体进行加固;墙体已无存、暴露毛石墙基的,为防止雨水直接下渗,用青砖砌筑三层以标识墙体,墙体顶部轧青灰背进行封护;对墙体已无存、无毛石墙基的,按砖墙厚度推测出砖的规格和组砌方式,以此为依据铺砌出青砖墙基,并与砖地面有所区别,使其具有可读性。由于原来的室内地面已暴露在外,在墁基址的室内地面和恢复墙体时,充分地考虑了排水的问题。

▲ 遗址实施前

▲ 遗址实施后

通过对基址的有效保护,使寺庙的空间布局、建筑格局、建筑形制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示。

(4)万法归一殿

普陀宗乘之庙内保存有三座极具特色的鎏金铜瓦顶建筑,屋面覆鎏金铜鱼鳞瓦,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其中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

▲ 修缮后的万法归一殿金瓦顶

在勘察中发现,万法归一殿存在檐部渗漏严重,连檐瓦口、檐部望板糟朽严重,部分椽飞糟朽折断,局部屋面有坍塌的危险。需要对该部位屋面进行局部揭瓦,以更换维修糟朽的椽望。

鉴于现存的鎏金铜瓦屋面建筑极少,无此类技术规范和其他文献资料记录,考虑到该建筑的重要性、独特性和稀缺性,工程先对鎏金铜瓦屋面维修的做法进行研究,明确工艺流程,再实施保护。

首先对上层东坡屋面进行了局部试验性拆除,摸清了鎏金铜瓦屋面的形制和工艺做法。在对鎏金铜瓦勘察和研究后发现,屋面渗漏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屋面变形、瓦件翘曲导致 “倒喝水”现象,二是多数瓦件本身缺损和开裂导致渗漏。要解决瓦件自身的问题,应先对瓦件逐个进行检查和维修。从瓦件的历史修补痕迹上来看,传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铆补或铆接,一种是锡堆焊。然而经过研究发现,两种传统维修方法皆有其缺点。铆补的方法连接强度高,但对瓦件造成了破坏,外观效果也不理想。锡堆焊不会对瓦件造成损伤,焊点隐蔽于瓦件下部,外观效果好,但连接强度差,受到震动或轻微变形极易开裂。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更为理想的维修方法。

为此,采取了不同的手段进行了大量试验,并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到工地现场进行论证,确定了冷焊、铆补修复,锡堆焊防渗的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的方法,既解决了瓦件自身渗漏的问题,又保证了修补的强度和外观效果。

此次修缮为局部揭瓦,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揭瓦,需要逆序拆除和安装。

▲ 万法归一殿鎏金铜瓦登记入库

▲ 万法归一殿鎏金铜瓦安装

▲ 修缮后的万法归一殿金瓦顶

此外,在对万法归一殿苫背勘察时发现,万法归一殿上檐仍保留较早时期的苫背层,下部为灰土比6:4的泥背两层,上部为青灰背两层,中夹麻片一层,麻片密度为每10毫米三根麻线。在本次维修中,较大限度保留原有苫背,重做的苫背也严格按照对泥背和灰背进行成分检验的结果和麻片的规格,原材料原做法进行了恢复。

四、 工程主要特点

1.重视试验研究

除对鎏金铜瓦的维修进行试验外,还对憎水剂、防水材料等多种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应用前进行了试验,以保证文物的安全。另外,对青砖、琉璃瓦、青灰、油灰、墙面刷浆等材料也做了大量耐候性、配比等方面的试验,对白台排湿也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和监测,这些试验对指导施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艺术构件的补配充分查找依据

在对艺术构件如铁角旗和白台透风砖的补配时充分查找历史资料,并依据现有构件的形式特点进行甄别,以选择确定新制构件的式样。

3.充分尊重文物环境

(1)普陀宗乘之庙内有多处自然山石护坡,其上有许多近年滋生的榆树、杏树等杂树。出于文物环境景观的考虑,对这些树木进行了有选择的保留。

(2)普陀宗乘之庙前院和中院南部因长年淤积,排水口被完全堵塞,必须降低院落地面疏通排水。为了保护院内的景观树木,划分区域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清理,既达到改善院落排水的目的,又给这些树木留出生存的空间。

4.充分考虑未来使用和维护的需求

(1)普陀宗乘之庙内树木众多,落叶大量积聚在瓦垄中,易产生冻融破坏,滋长草木。在工程实施中,与园林部门合作,对文物建筑周边的树木进行砍伐、移栽或修剪,并对古树名木的落叶清理问题提出了建议。

(2)根据在工程实施中所发现总结的破坏因素及其程度、速度状况,向业主方就日常维护的重点和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议。

5.设计施工一体化

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便于设计人员在现场与施工人员一起探讨工艺特点和技术措施,使修缮能够更完整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

五、加强工程管理

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是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规模较大、投资最多的单项工程。为将普陀宗乘之庙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做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承德市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指挥部始终坚持高标准工程质量控制、严格资金监管监控、全方位施工安全管理。监理单位认真履行职责,对施工过程全程监控,依据监理规范要求和有关工程验收规范进行现场的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的控制,确保工程安全无事故,工程质量达到设计和国家有关规范要求。

在工程质量管理上,一是聘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成立了承德工程项目专家组,负责方案审查、工程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竣工验收和招投标评标等工作,论证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二是充分发挥返聘的承德退休老工匠质量管理作用,在施工材料、传统工具、机械设备、技术人员、工艺流程和验收程序等环节全方位进行质量控制。三是加强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甲方代表的现场监督管理,实行全程现场旁站监管制度和分工序验收体系。通过以上措施,在质量管理上形成文保专家、退休老工匠、专业监理工程师、甲方代表一环套一环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的组织实施。

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了《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资金申请、项目投资评审、工程招标、资金拨付、绩效评估、决算审计等各方面的程序和要求,严格控制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项目资金实行财政全程监管体制,全过程纳入财政投资评审范畴,实行“先评审后下预算,先评审后招投标,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批复决算”的监管制度,有效地强化了内外监督,防止了资金冒付虚支,确保专款专用,切实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使用安全,确保了专项资金使用依法、合规、高效。

为确保工程安全,承德市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指挥部建立完善了20余项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从消防安全、用电安全、脚手架管理、文明施工等方面提出了详细具体的管理要求,加大安全检查和处罚力度,通过严格的工程安全管理,确保了施工现场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代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本次修缮,排除了文物的安全隐患,解决了文物整体保护、展示、开放等相关问题,恢复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丰富了展示内容,提升了寺庙的整体环境,维护了普陀宗乘之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各项工作跨上新台阶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是省内少有一家从事文物古建筑保护研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文物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和石窟寺、壁画、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勘测、研究工作;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和维修设计方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相关历史文化和各种传统工艺及保留措施;进行重要文物建筑项目修缮施工。 具有国家文物局首批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施工单位一级资质。近年来,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和修缮原则,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全力以赴做好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正定古城文物保护项目成效显著

2013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古城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 切实保护好其历史文化价值。

河北省古建所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统一安排,将正定古城的文物建筑保护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专家团队,及时研究解决修缮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各个项目顺利实施。从2013年全面启动正定古城文物保护工程以来,完成了正定南门系统、南城墙、西门系统、西墙南段和东墙南段维修设计方案,长度达5000多米,并承担了南门系统1089米的施工任务,目前正定城墙南门系统修缮工程已经完工。同时完成正定隆兴寺方丈院、天王殿修缮工程,编制完成了隆兴寺整体维修方案、摩尼殿修缮保护方案、王氏双节祠和广济桥保护方案,并做好设计服务和指导工作。在实施正定隆兴寺方丈院保护维修工程时,将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相结合,推出了“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节假日期间,正定城墙南门系统成为公众到正定休闲旅游的优选景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系尼泊尔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构成要素,在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中损毁严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政府于2015年7月23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尼泊尔财政部关于地震后重建援助项目规划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政府同意承担援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

修复项目主要内容是修复九层神庙文物建筑群及连体附属建筑,具体包括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工程,震毁建筑重建,院落排水;文物安全防范工程;文物展示利用工程。建设标准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程的相关要求。2016年11月,受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委托和国家文物局委派,河北省古建所承担了项目管理任务。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勘察设计组进行了现场勘察测绘。2017年4月,完成了方案设计并通过尼方审查。2017年8月举行了开工仪式,河北省古建所专门派驻现场管理组,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三、雄安新区地上文物保护全面展开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关于雄安新区文物调查工作总体部署,河北省古建所组建了雄安新区地上文物调查队,从2017年6月开始对雄安新区核心区和控制区地上文物遗存进行了系统调查,完成了雄安新区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录的地上文物遗存点的复查工作,复查文物遗存点41处,新发现文物遗存10处,并对以前登录的文物遗存点进行核实、更正和定级。

河北省古建所文物建筑数字化项目组对雄安新区及周边53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数字化技术信息的采集工作。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航拍、倾斜摄影、360°全景、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现场采集数据信息,建立雄安新区文物建筑相关数据信息库和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信息共享平台。此外,省古建所还承担了《容城县黑龙口长城环境整治方案》《安新古城墙的临时支护方案》和《雄县古城墙保护维修及环境整治方案》编制工作,为黑龙口长城环境整治、安新和雄县古城墙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绩突出

河北省古建所将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明清皇家建筑、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维修项目作为工作重点。编制完成了河北省明长城保护规划、大运河河北段保护规划,正在编制早期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完成山海关长城二期、金山岭长城二期、乌龙沟长城二期保护维修设计、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部分)维修设计方案。承担设计任务的承德普乐寺修缮保护工程荣获“第二届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奖;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的普陀宗乘之庙保护工程是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规模较大、投资最多的单项文物保护工程,目前已圆满完成。清西陵昌陵保护维修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由河北省古建所承担设计任务的故宫宝蕴楼同时荣获“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五、涉冬奥会文物保护项目全面推进

为了配合做好冬奥会文物保护工作,河北省古建所将张家口市的古建筑维修保护作为重点,抽调业务骨干,优先安排。编制完成怀来鸡鸣驿城墙保护及城内古建筑群保护设计方案,并完成城墙重点段落施工项目;编制完成崇礼岔沟梁段长城保护维修方案,先行试点维修;完成了张北元中都遗址中心大殿保护工程和甬路铺墁,为元中都遗址成功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奠定了基础。完成蔚县玉皇阁、真武庙、西古堡华严寺和董家会馆修缮工程;编制完成了万全右卫城和洗马林玉皇阁修缮方案、赤城独石口长城修缮方案、张家口堡八个院落修缮保护方案、大境门来远堡城墙修缮方案、张北野狐岭段长城修缮方案。

六、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与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的“古建筑墙砖回弹检测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得省住建厅“河北省建设行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古建筑夯土稳定性试验研究”项目获省土木建筑学会“河北省建设行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厅颁发的“国际先进成果水平”科技成果证书;“古建筑城墙城台抗震性能研究”项目获省科技厅颁发的“国际先进成果水平”科技成果证书。“明长城测绘”项目获得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辑出版了《北响堂石窟加固保护工程报告》《昭化寺》《新城开善寺》《蔚县古戏楼》《河北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涞源卷》《河北明代长城碑刻辑录》(上、下册)《河北长城》画册等学术著作。

(中国文物报 文博中国)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